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163章 车骑将军武昌侯宗正领扬州牧刘备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站在曹操的立场上,眼看袁术覆灭已是板上钉钉,他当然希望刘备不会借此坐大,最好刘备的外部环境越恶劣越好。

    如今距离刘备攻破寿春,已经快一个月了。这一个月里,曹军在汝南郡方向的进展也是不小的。

    位于淮河以北的汝南诸县,已经全部被曹军肃清,淮河以南的,蓼县下游也都被肃清,只剩上游几个县,以及淮河南岸诸多深入大别山区的支流沿岸的县城,因为地势崎岖,一时难以进剿。

    加上时间已经是初冬十月,进出大别山区的道路很快就会被大雪封山,寒冬季节山区用兵是不可能的,所以对袁术的最后一击,注定是要拖到明年开春融雪之后了。

    但不管怎么说,这一個月里,曹操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军功来遮羞,斩获和迫降人数也确实众多。足以证明他才是讨逆灭袁的第一大功臣,而非攻破了寿春的刘备。

    原先曹操心中就存了自升骠骑将军、以车骑将军让刘备来酬勋的想法,同时压制给刘备的地方实职,让刘备得虚名而无实利,现在条件既然成熟,这一步也就可以实施了。

    趁着给刘备升官的机会,正好可以给刘备提更多的要求。刘备如果不接旨,那就是曲在刘备,官也别想升了。

    曹操于是便决定,留下曹仁在汝南驻军,封堵大别山区往北侧出山的道路,负责对袁术的冬季监视,他自己则暂时班师回朝,跟荀彧等人商议大事。

    汝南太残破了,袁术又抢在败退前完成了秋收,曹军抢不到足够的百姓粮食来维持大军、因粮于敌,只能是维持一支相对小规模的监视部队。

    而曹仁的驻地,曹操暂时选在了安风,这地方刚好位于淮河中游,堵在刘备和袁术之间,可以一边监视刘备帐下赵云驻防的寿春,一边可以监视袁术,防止赵云捞过界再来袁术这儿捡便宜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汝南郡与颍川郡本就相邻,加上曹操不用和大部队一起缓缓撤退,可以轻骑先行。

    短短五六天后,他就风尘仆仆赶回了许都。

    仅仅歇息了一夜,第二天曹操就很勤奋地招来了荀彧等人,商讨给刘备升官的问题,以及刘备上表弹劾孙策作风粗暴的问题,并黄祖案的处置。

    这三件事,都跟刘备有关,可以合并讨论、还价。某一个案子里让刘备吃亏了,可以通过在另一案中稍稍找补,确保刘备愿意接旨。

    曹操也不废话,直接先问荀彧:“袁术覆灭之后,对刘备最大的威胁便是孙策了。毕竟孙策野心不小,且其所占三郡被刘备完全包围,将来肯定会与刘备一战。

    刘备肯定也清楚这点,才上表抨击孙策残暴,急于找借口拔除之、避免将来腹背受敌。文若以为,可否用朝廷旨意,让刘备先对黄祖下手、交恶刘表,从而牵制之?”

    荀彧谨慎思考了许久,才答道:“若是刘备真肯遵旨,先对黄祖动兵,必然可以牵制他不少时日,让孙策彻底整合三郡。不过,要让刘备和刘表交恶,怕是不易。

    毕竟让刘备讨黄祖的旨意,是朝廷直接下发,刘表或许反而会更恨明公,以为是明公在挑拨离间。愚以为,不如先给刘表下旨,让他自行清理门户,如若刘表无力为此,再让刘备下手,则曲在刘表,不至于让刘表怨恨朝廷。”

    曹操摸了摸胡子:“孤所虑者,与刘表往还交涉,或许要数月时间,才能见分晓。如若迟迟拖着不给刘备回复,刘备会不会铤而走险,找借口先攻孙策?”

    在建安前四年的环境下,诸侯上表奏请一些事情之后,如果朝廷回复了,明确拒绝,你再要坚持做,那肯定是坏名声的。

    但是如果朝廷迟迟不回复,诸侯等了很久没回音,这时候诸侯再动手,完全就可以说是“道路不靖”,以至于朝廷的意思没法下达。

    曹操是不愿意给刘备这样的机会的。他知道刘备这样遵旨的诸侯已经很难得了,能用官位解决的事情,尽量还是用官位解决。

    而且曹操心里很清楚,刘备是天下极少数“没有朝廷旨意,就绝不主动侵略别人”的诸侯了,这一点很值得利用,千万要继续稳住。

    远的不说,其实复盘一下历史,就知道当年刘备如果心黑一点,他甚至是有机会干掉曹操的——远的不说,就说194年底,陶谦刚死、刘备领徐州之后。

    当时曹操回师跟吕布鏖战,几乎打到狗脑子都打出来了,最惨时曹操只剩三个县,军粮完全没有来源,程昱就是那时候给曹操准备特殊肉脯做军粮的。

    当时刘备虽然也才掌控徐州,但如果刘备心黑一点,主动侵略别的诸侯,在曹操最虚弱的时候,跟吕布夹击,说不定曹操真就完蛋了。

    但刘备一贯坚持了“礼乐征伐出于天子”。

    如果是后世看官,那就更容易总结出:历史上一直到刘备请到诸葛亮、听到隆中对之前,刘备作为一方诸侯,都没自发对外侵略其他汉臣抢夺过地盘,

    刘备打仗要么是平叛灭贼,要么是奉圣旨,要么是奉衣带诏,要么是别人打他他自卫,或者是作为部将执行命令(比如在公孙瓒手下那几年,刘备只能算部将,不是诸侯)。

    这一世的刘备,虽然近两年被诸葛瑾带得稍稍灵活变通了一些,但依然没有自行打过汉臣——

    他打袁术是奉旨讨逆。吕布偷他家他甚至都忍了,还没还手。打笮融是因为笮融本就不是汉臣,是“丹阳贼”,打祖郎也是因为他们是山越蛮夷、丹阳贼。

    这履历简直是天下楷模、乱世中的灯塔了,曹操也是非常希望刘备继续保持住道德操守的,这样他才能更好利用刘备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荀彧听了曹操的顾虑,见曹操是担心“道路不靖”、回复不及时,把刘备这老实人欺负得太狠,以至于玩脱。

    荀彧便设身处地想了一下解决办法,然后建议道:

    “刘备非奉诏而不攻其他汉臣,这一点在当今确实难得,明公若是担心他等不及,也可先给他回复,告诉他朝廷已经在与刘表交涉了,请他忍耐一二。

    若是刘表肯自己动手清理门户,便不需要他动手,如若刘表不动手,就请他动手——因此,未来两三个月内,可能此战打不起来,但请他务必休兵备战,时时刻刻准备,一旦朝廷给他旨意,他就能对黄祖动手。”

    但曹操闻言,把自己代入刘备的位置思索了一下,都觉得这样的旨意似乎稍稍有点过分。

    要是自己处在刘备的位置上,绝对不会轻易接旨的。

    这不就等于是“我知道孙策可能有点问题,但你现在不能动手,因为朝廷要你时时刻刻准备着对黄祖动手,如果你再开一个烂摊子,等朝廷要你对黄祖动手的时候你就没余力立刻动手了。但我又不保证朝廷会请伱动手,如果最后不需要了,你爱干嘛干嘛。”

    就好比后世人问银行要贷款,让银行给他先预留备一大笔钱,不能放出去,但我又不先给你利息,也不保证将来一定贷,让你白白为我资金空转。

    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?谁会接受这样的条件?太欺负人了吧!

    以曹操的道德节操,都忍不住低声问了句:“此法倒是说得通,但刘备会接受这么苛刻的条件么?”

    荀彧:“那就要看明公随诏给刘备多大的官位了,刘备此前破寿春之功,还未曾封赏,可数功并赏,把朝廷可能要他讨伐黄祖的功劳,也提前议赏了。

    不管最后刘备出不出兵、灭没灭掉黄祖,都算在这次升赏中。如此,刘备要想升官,断无理由抗旨。”

    曹操这才豁然开朗,这等于是把刘备下一次灭黄祖的功劳,也提前预支了,这样刘备肯定接受。

    反正就算最后不让你打黄祖,你也没损失,该升的官已经升过了,就当这功劳是你的,但实际利益有可能是刘表的。

    “罢了罢了,反正对付刘备,就是给他虚名呗。我本意自任骠骑将军,升刘备为车骑将军,至于爵位,刘备也该是县侯了,再要升只能是移封。可还有别的职官可加?”

    曹操盘算了一下,觉得破伪都就升车骑将军,那将来再灭黄祖,就没有别的零碎小官可以给了。

    最后,还是荀彧做事比较细,对朝廷公卿比较了解,思前想后,帮曹操定了一个赏格:

    “明公,不如车骑将军、升县侯还是照旧,只为破寿春等功而赏。

    至于对付黄祖、交恶刘表,以及禁止其对孙策下手,这三件事情可以合并起来封赏,为刘备额外加宗正,从宜城侯移封黄祖治所夏口。并将现任宗正刘艾挪为他职。”

    曹操眉头一皱:“宗正乃是朝廷九卿,不该是给京官加的职么?外放诸侯,加将军号并州牧,才是常态。如此封法,可有先例?

    而且夏口虽是黄祖治所,这地名也太小气了,作为封号有损朝廷体面。”

    荀彧:“宗正虽为九卿之一,但可与将军、牧守兼任,九年前宗正刘虞外放为幽州牧时,便没有立刻交还宗正之职,当时陛下特许他继续兼任宗正。

    六年前,王允杀董卓、刘虞名望巅峰时,陛下甚至下旨令刘虞兼牧青冀幽并兖徐六州事,只是此旨意刚到幽州时,便发生了公孙瓒刘虞之战,刘虞为公孙瓒杀害。而后朝廷才以现任宗正刘艾接替。

    所以宗正不同于九卿中其他八人,让外镇刘姓牧守兼任宗正,正好便于纠察其他宗室牧守是否有不臣、僭越举动。如今明公要挑动刘备和刘表之间的恩怨,令其为宗正,刘表必然对其生出敌意、忌惮。

    至于夏口之名粗鄙,可更名为武昌,与明公的封号武平侯相得益彰。如此刘备必然感戴明公恩遇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儿,曹操的眼神才终于一亮:对啊,自己怎么没想到?宗正不就是纠察其他宗室的逾越、不法行径的吗?

    而且汉室宗亲之间互相撕咬的事情还少么?

    四年前,刘表就曾经上表,举告益州牧刘焉不法,在成都造六辇金根车、用天子仪仗,还请朝廷授权他纠察刘焉的大逆行径。

    南方那三个汉室宗亲州牧,要是互相仇视,刘备不就腾不出手去收拾孙策了!

    当然,以曹操的智商,他也很快想到了一个风险。

    那就是如果刘备实力太强,找到刘表、刘璋的把柄后,真把南方三州彻底整合起来了,那得多么地可怕……

    好在曹操很快意识到,这个想得有点太远了。刘备现在的实力才四五个郡,哪里就到这种程度了。自己能给刘备宗正之职,将来也可以找借口明升暗降拿掉。

    比如真发现苗头不对,就给刘备加一个比宗正更高但没有实权的荣誉性职位,把宗正撤了,再用回刘艾。

    而且自己完全可以以朝廷的名义笼络刘表,一旦多年后刘表真有撑不住的迹象时,自己可以先迫降刘表,给刘表提供保护。

    把这些弯弯绕终于想到豁然贯通,曹操才算是心中大定,再也不怕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此后数日,曹操又在朝廷里走了一些必要的流程。

    先是给刘表那边正式去了旨意,让刘表清理门户,干掉黄祖。

    然后,又在一次朝议上,让手下的人奏闻:宗正刘艾,对于宗室不法事务,处理无能,没能阻止荆州牧刘表御下不严的过错,值此国难之秋,应该有一个更加强硬、能执行朝廷旨意的宗室,来担任宗正。

    不过,考虑到刘艾也是东归义臣,跟随陛下多年,只是能力不适应现有职务。所以曹操亲自出面建议,重设“御史大夫”之职,让刘艾担任,反而给刘艾升了官。

    历史上,曹操其实是到了彻底消灭袁绍一族后,觉得天下尽在掌握,才废除三公、重设丞相和御史大夫职务。由丞相独掌大权,至于御史大夫则只是一块掩饰丞相独裁的遮羞布,并无实权。

    而且历史上曹操重设御史大夫后,也正是让刘艾担任了这个吉祥物,最后在建安二十一年、曹操封魏王的时候,还是刘艾主持的册封——

    因为汉朝规定了,非刘姓不得封王,所以四百年来封王的事务,都是宗正主持的,宗正负责一切宗室册封事务。曹操这个魏王算是几百年来唯一的异姓王,他仓促间也找不到一套别的礼法来套用,只好套用同姓王封王的一切程序。

    这些都是后话了,扯得有点远。

    总而言之,现在因为刘备、诸葛瑾那边的蝴蝶效应,曹操提前设了御史大夫,并且让刘艾担任。

    又过数日,朝廷朝议时终于讨论到灭袁术之战众人的功绩。

    曹操被刘协下旨升为骠骑将军,地位仅次于大将军袁绍。

    刘备被升为车骑将军,军职仅次于曹操。

    并加封刘备为宗正、升为县侯、移封为武昌侯,以黄祖控制的江夏郡夏口县为封地,改夏口名为武昌,挑选其中食邑五千户。

    反正刘备原本的“宜城乡侯”所在的宜城县,也是南郡的,也是刘表的地盘上,跟刘备的履历、籍贯没什么关系,所以移封到隔壁江夏郡境内也没什么问题。

    另外,曹操的爵位是“武平侯”,虽然武平县也是一个地名,但作为一方诸侯,用这样的封号也是有点吉利意味的,昭示曹操的武功能有助于大汉平定四方。

    刘备的“武昌侯”跟曹操的“武平侯”也算相辅相承,取其“借助刘备武勋,重新昌盛大汉”的寓意。

    所以,刘备最新、最全的官职爵位头衔,就变成了:

    汉车骑将军、武昌侯、宗正、领扬州牧刘备。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