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164章 刘景升年老志短,不足虑矣!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曹操敲定了给刘备本人的封赏后,刘备阵营内剩余文武的封赏问题就简单了,不需要他专门操心,

    荀彧自然会拿出合理的处置意见、并走完朝廷流程,曹操对此很放心。

    短短数日之内,两道圣旨先后从许都发出,一道经南阳直发襄阳,是给刘表的。

    另一道自然是经汝南、九江、庐江后送到芜湖,给刘备。

    给刘备的旨意,肯定可以顺利送达,一路上已经不存在敌占区阻碍交通。

    而给刘表的旨意,理论上还有点风险。因为刘表的领土与朝廷直辖领土之间,还隔着宛城张绣的地盘。

    在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间,张绣除了是刘表的军事盟友、拿着刘表供应的军粮、帮刘表扛住北线的威胁之外。

    还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帮刘表把某些他不愿意收到的旨意、在半路上莫名其妙地消失。

    反正张绣是明着跟曹操撕破脸的,是“西凉余孽”,债多不愁虱多不痒。

    这一点跟张鲁之与刘焉,颇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张鲁也是破罐子破摔的米贼,不是汉臣。

    或许当时南方的刘姓宗室实权州牧,都喜欢暗中养一个姓张的反贼阻隔道路,以促成天高皇帝远吧。

    不过这一次,曹操相信刘表不会乱来。

    因为黄祖刚刚已经杀过一次天使了,要是再有一个天使改走宛城,依然被杀,那就不能解释为“巧合”了。

    州牧手下某個太守杀了天使,还可以推锅说是太守的个人问题。

    但如果州牧手下两个不同的太守,都不约而同杀了天使,那就是州牧的领导问题。

    曹操相信刘表知道轻重,如果不知道,曹操也乐见其成。

    短短十天之后,曹操的使者果然顺利到了襄阳,宣读了旨意。

    原本兵荒马乱的南阳郡,居然没有一个西凉贼兵跳出来杀人,估计是张绣提前被刘表打过招呼了吧。

    刘表接待了朝廷使者后,一边给予礼遇,一边又诉苦,说自己实权轻微,荆州各郡太守肯实际听他调遣的实在太少,他身为州牧也少治兵事,

    所以黄祖之事,或许要徐徐图之,让朝廷天使稍待数日,容他从长计议,筹措兵马。

    曹操的使者也没敢把刘表逼急了,就暂时在襄阳驿馆好吃好喝住下。

    而刘表安顿好使者后,立刻召见了蒯良、蒯越、蔡瑁三巨头商议对策,还让自己的大儿子刘琦也来旁听。

    建安三年的刘表,已经娶了后妻蔡氏,也就是蔡瑁的姐姐。不过如今刘家还没有出现刘表偏帮溺爱幼子刘琮的问题,刘琦的继承人地位始终稳固,刘表也经常培养他参与政务。

    刘琮并不是如演义里说的那样是蔡氏所生,正史上刘琮跟刘琦应该是同母的。

    后来荆州那首先射箭后画靶子的童谣“七八年间始欲衰,至十三年无孑遗,到头天命有所归,泥中蟠龙向天飞”,指的是建安八年以后,刘琮娶了蔡氏的侄女儿为妻,所以跟继母多了一层亲戚关系,由此蔡氏才开始偏帮刘琮。

    刘表家就此开始衰落,至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、刘表病逝,其势力被彻底连根拔除,再无孑遗。

    所以荆州内部的长幼夺权之争,是刘表生命的最后五年才发生的,如今都还不存在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黄祖惹下如此大祸,如之奈何?如若不予处置,怕是扬州刘备借此机会生事,我荆州从此不宁矣。如若强行与黄祖火并,死伤折损的又都是我荆州本地将士。纵然最终控下了江夏,只怕也会元气大伤。”

    刘表问出这个问题时,也是一脸的愁苦,略微花白的须发都在抖动。

    他今年五十七岁,虽说还算健康,有精力掌权,但已经比初来荆州时少了几分锐气。

    毕竟岁月不饶人,他刚到荆州时才四十多岁,勉强还能算中年人,现在却是纯纯的老人了。以东汉的医疗水平,五十七岁的人精力下降是很正常的。

    黄祖这件事情,刘表也才刚听说才没几天,当时真是震惊到了,完全想不通黄祖为何要如此折腾,惹下如此滔天大祸,这完全不在刘表的计划中。

    毕竟这一世的祢衡,可不是特地来折辱他刘表、然后才被派去黄祖那的,而是从刘备处转来黄祖处。

    刘表从头到尾一眼都没见过祢衡,也没有亲耳领教过祢衡的嘴究竟有多臭,难以理解也就正常了。

    蒯良蒯越和蔡瑁也是纷纷背地里把黄祖痛骂了一通,但骂完后问题还得解决。

    蔡瑁是武将,他最沉不住气,率先建议:

    “姐夫,不如打吧!虽然荆州内耗,死伤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将士,但姐夫有朝廷圣旨在手,黄祖的部曲知道其中是非曲直后,肯定不敢抵抗,或许死不了多少人。说不定浩浩荡荡大张旗鼓杀到夏口城下,黄祖的部将就自行把他绑了来献给姐夫!”

    刘表闻言颇有些无语,他知道自己这小舅子有点仗恃武力,但又不是什么很能打的货色,让他耀武扬威吓住敌人,是很有可能的。而一旦吓不住,真要打硬仗,又该如何是好?

    而且一旦调门起高了,上来就大张旗鼓,后续可就没有回旋操作的余地了。

    但刘表看在妻子份上,不忍深责,便只是轻描淡写否定:

    “此法用心虽好,只恐过于鲁莽。届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,一旦黄祖死守沙羡、夏口,怕是不好收场。”

    一旁的蒯良素来喜欢讲些大道理,见状便插话铺垫道:“使君不必过于忧虑,德珪之言虽略显操切,但稍加斟酌损益,还是可以一用的。”

    刘表应声扭头:“哦?愿闻其详。”

    蒯良捋着胡子,一副高人之状:“派兵之前,可先晓之以理,告知黄祖此番大祸何等猛烈,就算使君不对他下手,刘备也会对他下手。

    若他肯弃官归隐、远遁交州,从此消息隔绝,使君便可许他不死。大不了对朝廷报一个畏罪潜逃,不知所踪,或已于烟瘴之地病亡,也算是全其家小性命。

    一旦黄祖畏罪弃官,使君可兵不血刃得江夏,或派德珪镇守,或派大公子镇守,皆可。若黄祖不珍惜这个活命机会,再对他用兵也不迟。”

    刘表听得很仔细,一边听一边也被蒯良带偏了,忍不住跟着一起捋着胡子,连快慢节奏都差不多。

    他仔细思量核算,觉得蒯良的计策虽谈不上奇谋,至少稳妥,而且没增加什么本钱。如果要动兵,肯定要先文地劝一劝。

    只是,这个计策的成功率,也不见得比蔡瑁的高多少,只是节奏放慢,多了一个随时暂停的选择余地。

    刘表犹豫再三,又看向相对擅长奇策的蒯越,投去鼓励的目光。

    当初刘表初到荆州,需要处理宗贼问题,向蒯良蒯越问计时,蒯良就是那番老生常谈之言,说什么施行仁义就会人心归附。蒯越却比较敢想,直接劝他设鸿门宴诱杀宗贼头目,收编其部众。

    当时刘表就是觉得蒯越的法子见效比较快,于是只是口头表扬了蒯良的持重品德,实际上全盘采纳了蒯越的计策。从那以后,每当刘表想用奇策、收取超额好处时,都忍不住请蒯越开口。

    蒯越知道躲不过,又到了自己做恶人的时候了,便清了清嗓子:“使君若嫌此法成功的机会依然过低,某倒也另有一法,只是用起来,或许会伤到一些人的颜面……”

    刘表眼神微微一亮:“异度但说无妨!”

    蒯越很给兄弟留面子,当下委婉说道:“某之法,其实也是脱胎于家兄之策。家兄之策,比之德珪之策,有一个缺点,那就是失去了突然性,一旦黄祖下定决心死守,并且知道了使君与之为敌,再想袭杀他便难了。

    而德珪之法,并不事先文斗劝说,只是以兵马临江夏,或许还能暗中部署少量精兵,名为会见会商,实则席间突然拿下,然后诛杀黄祖、取出朝廷旨意,向江夏众将宣布这是使君之命、执行朝廷旨意,众将群龙无首,自然会拜服。

    所以我以为,文劝是可以的,但不可威胁黄祖,要摆出使君与他是一条心,是想帮他的姿态。这样,才能留下将来用鸿门宴刺杀的一线机会。”

    刘表闻言想了一想,觉得这个思路难以落地,便又追问:“可是如若完全不威慑,那文劝便是几乎不可能奏效的了,徒然多此一举。”

    蒯越这才抖擞精神,深入剖析:“使君不可表露出亲自对黄祖构成威胁,但刘备对黄祖的威胁却是可以说的,甚至,还可以提一提我们荆州内部的某些威胁……”

    刘表:“比如呢?”

    蒯越犹豫了一下,揪了一下胡子,似是下定了决心,才走上前去,附到刘表耳边,低声说:

    “比如,与江夏郡相邻的长沙张羡!使君应该知道,张羡虽尊奉主公,实则在长沙地界上,也都是他自己说了算。

    使君如若私下对张羡表示,朝廷有旨意,要对付黄祖,让他出兵,正好借此试探张羡是否真肯为主公尽全力。

    如果张羡推脱不愿出兵,使君可私下里送信对黄祖说,刘备、张羡皆愿意领受朝廷旨意,夹攻于他,让他自谋出路。

    如此,黄祖自始至终都会觉得使君是向着他的,真到了非动手不可时,也只会提防刘备、张羡,不会提防使君。使君可将偷袭甚至刺杀的突然性,保留到最后一刻。”

    刘表听完,嘴角也是忍不住抽动了一下。

    这个蒯异度!怎么老是劝人设鸿门宴搞刺杀、刀斧手这一套!

    但不得不说……如果能成功的话,蒯越的法子,总是成本最低的,实在是诱人呐。

    而且刘表是已经用成功过一次鸿门宴配刀斧手套路的人了,当年他就这么灭掉南郡宗贼的。

    人总是容易对自己年轻时成功的套路,形成路径依赖。

    就好比很多大老板晚年生意失败前,都是志满意得地对劝谏者说:你懂什么?我年轻时就是这么干的!

    “好,那此事就这么定了,异度之谋,果然博采三方之长,颇为精妙。

    对于朝廷,我们先回奏说黄祖难制,需徐徐图之,请朝廷给些时间。

    对内,就先按异度所言,对张羡、黄祖各自投石问路,观其动静,让他们彼此提防,但别提防我等。”

    刘表想得非常好,似乎已经有希望不花什么本钱就解决黄祖问题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此后半个月内,荆州地界上一切都按照蒯越的计谋执行着。

    刘表的使者没有立刻去找黄祖,而是先找了张羡,试探长沙太守是否肯在必要的时候出兵。

    刘表的使者还非常精明地按蒯越吩咐,一开始并没有告诉张羡“有圣旨”,而是说这是刘表自己的意思,是为了主动给荆州免祸、清理门户。

    张羡听说是刘表的意思,果然是推三阻四,各种找借口,说长沙钱粮稀少,兵力薄弱,难当大任,还请使君自行从江陵发兵。

    试探出张羡的最初反应后,刘表的使者才告诉对方:这不仅仅是使君的意思,还有许都的旨意。

    张羡闻言,这才态度颇有转变,表示既是朝廷差遣,应该是要出点力的,只是不知打下江夏之后……然后,就隐晦地表达了一些希望为长沙郡争取好处的意思。

    刘表的使者暂时稳住张羡,回头就跟刘表说明了整个会见经过。

    刘表闻言,对张羡愈发有些警惕:这张羡对他的命令不置可否,有朝廷旨意后又肯遵旨,难道想越过自己讨好曹操不成?这种货色,越来越不能信任了……

    如此一来,刘表更加犹豫,他觉得自己肯定不能动用江陵的嫡系部队去跟黄祖死磕了。这荆州地界真心死忠于他刘表个人的势力,实在是太少了,那么多犹豫观望,自成一派的人在那虎视眈眈,他要是把嫡系拼光了,还怎么整合荆州?

    单骑入州、靠设宴埋伏刀斧手打下来的根基,终究是不如那些一个郡一个郡武力占领的诸侯来得控制力强。

    刘表麾下大部分太守,都是朝廷任命的,只要他们承认了刘表的统治,刘表也不能随便撤换他们。

    刘备那种自己一个郡一个郡打下来的,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了,想让谁当实权太守就让谁当太守。许都朝廷放话也不好使,最多空降一个被架空的吉祥物过来,掌不了权的。

    最终,刘表就对许都朝廷回复:荆州各郡皆不听他调遣,他实在没有兵权执行这个旨意,请朝廷另行给刘备或张羡施压,逼迫他们实打实出兵,他再跟着助战。

    刘表也知道,江夏郡的面积是很广大的,不仅有夏口、沙羡这样的坚城。如果真到了刘备帮忙解决的时候,最多也就是把长江南岸那两座黄祖本人和黄射盘踞的坚城啃掉。

    而一旦刘备的兵力入境,黄祖的主力肯定都会投注到对刘备的防御中去。黄祖是不会担心背后自家主公的方向的。

    如此,一旦黄祖消耗过大,有扛不住的风险,刘表就可以背刺圈地,把长江以北的江夏郡部分先拿到手里,形成实际直辖。对外也可以说他是遵照了朝廷旨意,帮着讨贼,实际上不用打硬仗。

    对于想要保存实力的刘表来说,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。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