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172章 三千人,太多了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张懋醒了,这条老命总算是保住了,但是还要继续静养,不能下床。
  弘治皇帝不想理他,三万大军被你折腾没了,你咋没死在海上呢?
  今日奉天殿上是一月一次的大朝会,百官入朝觐见,这个百官不是虚数,是真的有一百多名官员,张鹤龄也在其中。
  弘治皇帝面带寒霜,说道:“扶桑国占我国土,杀我将士,诸爱卿谁可领兵出海,为朕分忧?”
  众臣低着头,不说话。
  弘治皇帝的脸色更加难看了,沉声说道:“众卿家为何一言不发?”
  还是没人说话,气氛很僵硬。
  内阁大学士徐溥只好站出来说道:“陛下,东海一战,我军损失惨重,战船尽数坠海,短时间内恐怕无力组织水师出战。”
  弘治皇帝怒道:“难不成就眼睁睁地看着外族蛮夷占我国土?”
  徐溥也很无奈,船都没了,你打个球啊!
  难道让扶桑国跑上岸来,列好了队,跟你决战?
  “陛下,所谓君子报仇,十年不晚,东海失利,不能急在一时,眼下要做的是大力开设新港口,建造海船,训练水师,待时机成熟,再集大军出海,征讨不臣。”
  弘治皇帝虽然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,但是徐溥说的没错,在目前的形势下,能做的只有开港口,造船,练兵。
  可是,这口恶气堵在咽喉实在难以下咽。
  朕的将士,朕的钱粮,朕的船,全没了……
  不甘心啊!
  “若有人能出海讨贼,夺回夷洲,朕不吝封万户侯!”
  下意识地,弘治皇帝说出这句话。
  听到这番话,群臣心中有了一丝丝的波动。
  万户侯,自大明建国以来,还没出现过呢。
  看来,弘治皇帝是打算下血本了。
  但是,这个承诺听起来更像是镜中花,水中月,遥不可及。
  万户侯不同于一般的侯爵,汉初的爵位是二十等,而高等的彻侯,因为要避汉武帝刘彻的名字,所以改叫列侯,列侯标准的食邑是一千户,其实也只有几百户,也就是说,万户侯等于二十个列侯。
  历朝历代,要想封侯都是及其困难的事,就像刘邦在白马之盟里面说的,非刘姓者不能称王,非有军功者不能封侯。即使你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,都不见得能封侯,更不用说是万户侯了。
  明朝大规模爵位分封只有两次,一次是开国之初,另一次是靖难,而且,明朝的爵位是没有封地的,哪怕是最高的公爵,也只是个荣誉称号。
  以张鹤龄这个寿宁侯为例,年俸一千两百石,这个一千两百石是哪来的呢?
  寿宁侯,顾名思义,就是食邑寿宁县的意思。
  也就是说,寿宁县的老百姓要交两道税,一道是上交朝廷的,另一道就是上交寿宁侯的,一个县的人每年凑齐一千两百石粮食,就是朝廷发给张鹤龄的俸禄。
  但是,这个寿宁县位于福宁府,除了每年多交一道税,其他的,跟张鹤龄没有任何干系。
  公爵的俸禄为两千五百石到五千石,地位和俸禄比侯爵高了一个档次,但是依然没有封地,从本质上来说,并没有太大的区别。
  但是万户侯则完全不同,人家是有封地的!
  这就好比国中之国,万户侯已经不再是侯爵,其性质堪比郡王。
  可是,但是,然而,but,希望是美好的,现实却是残酷的,想要打败扶桑国的舰队,夺回夷洲岛,谈何容易?
  人和钱倒还罢了,但是船没了,你怎么办,飞过去?
  尽管万户侯三个字在群臣心中荡起一丝丝的波澜,但是,马上就消失的一干二净,因为弘治皇帝开具的条件根本无法达成。
  或许,人家只是单纯地宣泄一下心中的情绪而已。
  “额……”
  安静的大殿中,这个声音的出现是那么的突兀。
  弘治皇帝正在气头上,看到张鹤龄这副模样,不满意地说道:“有话就说,别磨磨唧唧的!”
  “要不,臣去试试?”
  立刻,百双眼睛齐刷刷看向张鹤龄。
  张鹤龄被人盯的有些不自在,摸了摸脸上,好像没有米粒和菜叶之类的,你们这么看着我做什么?
  弘治皇帝心里却咯噔一下,张鹤龄出牌从来不循章法,他要出马的话,没准真的有希望。
  但是,万户侯,不可能随意就给出去,莫不是自己刚才说错话了?
  不行,不能给这小子可乘之机!
  “朕方才说,若能在三……”弘治皇帝伸出两个手指,“不,两个月内夺回夷洲岛,朕不吝封万户侯!”
  张鹤龄有点懵,刚才有说时间吗?
  自己这个皇帝姐夫兼大舅哥越来越不厚道了,怎的变得如此狡诈,这都跟谁学的啊?
  弘治皇帝却是一脸坦然,本想说一个月的,但是想想,从天津港坐船出发,到达夷洲岛还要一个月的时间,也不能太过分,算了,给你俩月吧。
  看热闹的大臣们却很高兴,你不是能吗,两个月,没有船,你飞过去啊!
  “陛下,臣可以一试,但是需要朝廷的支持。”
  “东海一役,我军将士损失惨重,如今朕最多给你……”
  弘治皇帝伸出一只手,想了想,又攥回去两只手指,说道:“……三千兵马。”
  “陛下,臣的意思是……”
  “眼下局势如此,你不用说了。”弘治皇帝并不打算给张鹤龄说话的机会,“传朕旨意,兵部调集兵马,户部拿出钱粮,工部提供武器装备,全权配合寿宁侯,再战夷洲!”
  张鹤龄还未答话,却见工部尚书贾俊站出来说道:“启禀陛下,装备武器倒还好说,只是,出海需要舰船,英国公带出海的船只尽数被毁,短时间内怕是无法征集新的船队。”
  弘治皇帝看向李东阳,问道:“天津港还有新的舰船吗?”
  李东阳回道:“启禀陛下,造船厂新船出海,最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,倒是有一艘船刚刚从高丽国返航,但是这艘船最多可容纳五百人,而且,并没有配备火炮。”
  说实话,此时弘治皇帝是有些纠结的,既想要张鹤龄出海痛击贼人,又不想他太过容易拿走万户侯的封号。
  “寿宁侯,这艘船给你了,剩下的,自己想办法。”
  张鹤龄无奈地说道:“陛下,臣期望的人数……”
  “好了,此事就这么定了,你无须再言,下去准备吧。”
  “可是,陛下……”
  “记住,你的时间只有两个月,今日是六月十五,若中秋之前不能复命,朕治你欺君之罪!”
  张鹤龄彻底惊呆了,这是什么操作?
  陛下,你学坏了……
  “启禀陛下,若臣领兵出征……”
  弘治皇帝再次打断他的话,以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:“朕方才已经说过了,此事不容再议!”
  “……三千人太多了!”
  张鹤龄终于抢着将话说了出来。
  “三千人你还嫌不够,要知道……等等!”弘治皇帝指着张鹤龄,说道,“你刚才说什么?”
  不仅弘治皇帝,满朝文武齐刷刷地盯着张鹤龄。
  英国公带兵三万,全军覆没,现在你说三千都嫌多?
  能说出这样的话,莫不是脑袋被门挤了?
  张鹤龄没有理会众人怪异的眼光,说道:“兵贵在精不在多,夺回夷洲,三百人足矣。”
  三百人,疯了,肯定是疯了!
  沉默许久,弘治皇帝慢慢说道:“寿宁侯,你是说,只要三百人?”
  张鹤龄点点头,说道:“三百蟒卫,一条船和船上的水手,另外,臣要带上王恭厂研制的燧发枪和手雷。”
  弘治皇帝并不知道燧发枪和手雷是什么玩意,但是只要三百人,莫说要什么燧发枪,便是每人发一把金枪银枪都不嫌多。
  “好,朕答应你,从现在开始,王恭厂随你调遣,想要什么,尽管去拿。”
  “谢陛下,臣定不辱使命!”
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