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212章 润物细无声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刘备在那日酒宴上听了诸葛瑾的分析后,便决定继续安下心来,静观其变,等杨丑杀张杨事件的后续发酵。

    他相信,这件事情肯定没完,绝对是会影响到曹操和袁绍关系的。自己只要安心种田,见招拆招即可。

    一个多月的时间倏忽而过,这段日子里,刘备本人留在下邳,继续专注于安抚下邳、东海新归附地区的民心,并且发掘本地尚未拔擢的人才。

    关羽并没有在下邳久住,八月份就回了丹阳郡,回去跟太史慈交接兵权,负责提防江东的孙策。而刚刚划拨到关羽麾下的张辽,也被带了过去。虽然张辽是北方人,不习水战,但既然划给了关羽,就要适应关羽部的作战环境。

    诸葛瑾、诸葛亮、陈登继续留在下邳前线,跟随刘备参赞全局大事,也便于第一时间接收北方传来的最新消息。

    整个七月下旬到九月初,诸葛瑾没事的时候就专注于鼓捣海水晒盐法的工艺、凭借后世的常识和实际试验磨合,一步步迭代改良盐田的施工技法、晒盐浓缩取卤的手艺。遇到基本功不扎实的地方,就请教本地经验丰富的老盐工,一点点参照对比改良。

    而诸葛亮的业余时间,就完全投注在了微生物筛选实验上,不但搞出了质量不断提升的发酵老面、酸奶乳酸菌群、啤酒用酵母菌群、醋酸杆菌群……

    甚至还著书立说,写了五卷《曲蘖论》,把微生物育种的通用试验方法、实验思想、归纳对照原理、观察到的自然现象,乃至高温杀菌原理的猜想,统统著述了下来,足足有两万多字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还没有印刷术,所以一卷书就是一整张很长的纸卷起来,做成一個卷轴,篇幅不会超过四五千字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时间转眼来到建安四年的九月初八。

    若是往年的这个时候,淮南的广陵、庐江等地,水稻秋收都已经收割得差不多了,但今年的情况却非常特殊。

    因为是第一年大规模普及冬麦夏稻轮作,水稻的生长周期受拔秧、插秧作业影响,硬生生拖延了十几天——

    相比于不用移栽、在大田里一次性成熟的传统水稻而言。插秧的水稻,在拔秧插秧的过程中,会稍稍停止生长几天,根系也需要更多时间、来恢复对土壤中水和养分的吸收能力。

    原本八月底就能收割的稻子,拖到九月上旬也就再正常不过了。

    诸葛亮过去一年,主要就是负责淮南稻麦轮作的劝农工作,对收获季自然非常上心。眼看广陵郡开始全力秋收,他在下邳也坐不住了,就请示了刘备,要南下广陵视察。

    刘备左等右等没等来曹袁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消息,也不想在淮北再耗下去了,就表示正好一起走。先去广陵,再去庐江,然后经庐江去江夏视察、赴任。

    诸葛瑾在下邳也忙得差不多了,就跟着一起走,至少他们在到庐江之前都是顺路的。然后才会分道扬镳,诸葛瑾会从居巢南下濡须、渡江去丹阳芜湖。

    一行人也不用收拾什么行装,反正各地都有接待,只要带够侍卫,直接说走就走,至于行程路线,完全由诸葛亮安排,因为要以他的秋收视察路线为准,刘备和诸葛瑾就跟着坐船跑便是。

    为了确保充分视察广陵郡全境,诸葛亮选择了坐船先去广陵最东边淮河口的海西县,然后一路逆流沿淮视察,再转入淝水、濡须水。中途经过邗沟的时候,或许会去射阳绕一绕。刘备也没有反对。

    一行人坐的都是广陵造船厂建安四年最新造出来的江海两用船,尖底有龙骨那种。比年初的时候步骘乘坐的、渡海去闽中增援王朗的船,还要再先进一些,技术和质量上也磨合得更好。

    只是船的吨位更大了,所以没法驶入邗沟运河,只能在淮河或者淝水里开开,想经邗沟去射阳的话,还得临时换小船。

    刘备过去这一两年,并没有多少坐船远航的机会,偶尔渡个长江,也是随便找些船,不会特地从广陵征调新船。

    所以看着座下那估摸着有五六百吨、几乎跟旧式楼船吨位相当的新式龙骨船,刘备也是说不出的猎奇和欣慰。

    有了这样轻快坚利的战船,难怪步子山能保住闽中的王朗、把孙策堵在东瓯。而己方的淮河防线,也能因此稳固。就算将来和曹操翻脸,以曹操的水军战船质量,多半也是突破不了淮河的。

    时值秋收季节,船队在淮河上航行,刘备拿出东海郡天然水晶打磨的、大约只有两三倍放大倍率的望远镜,看着南北两岸。

    河边的肥沃土地,都是滚滚的稻浪,被百姓们用长柄带网兜的镰刀,成片成片收割捆好。虽然看不到近处真切,但刘备凭经验就判断出这绝对算是一场丰收。

    “虽然早有预料,但真到了这一天,还是忍不住感慨呐。孔明,你这真是神农之功了!一年之内,同一片土地,还真能先熟一季冬麦,再熟一季稻子。

    明年春荒总算不用过得紧巴巴的了,要是发生战事,大军也能充分调动了,不用担心误了农时。”

    刘备由衷赞叹道,眼眶竟有些湿润。

    他认识子瑜三年零三个月了,原先虽然个人生活上并不困顿,但治下百姓始终是苦哈哈的,此刻才算是彻底扭转。

    三年多才走出温饱陷阱,不容易。

    船队继续顺流而下,很快到了海西县。而海西县因为是去年就试点过稻麦轮作的县,各方面工作显然做得比沿途的淮浦等地更好。

    这儿的秋稻收成产量,竟接近了传统单季稻的九成!而沿途的淮浦,最多只有往常丰年的七八成之间,可见海西这边,平均每亩地比淮浦还多收了三十汉斤。

    刘备和诸葛亮对视察结果都很满意。

    这天,就在船队驶到淮河口、即将结束海西县之行掉头返航时,刘备忽然注意到,淮河口外、南北两岸的海滩上,有些奇怪的木结构建筑,还有些颜色不太一样的方方正正泥滩田。

    刘备下意识就问:“那些可是风车么?但怎么长得和原先的风车不一样?”

    全程只是陪同暗中观察、并未发表意见的诸葛瑾,这才难得开口:“确实是风车,上个月在海西县海边实验晒盐田的时候,等待试产结果那几天,闲着也是闲着,就让人试造了几个,用于磨面。

    阿亮改良了老面曲蘖,能把面食发得如此蓬松,要是面粉的精细度跟不上,也有些可惜。不过原本用旧风车磨面不稳定,牛驴磨面又浪费畜力,我就琢磨了这种风车,其实扇叶就是借鉴了芜湖那边的新式熔炉鼓风机结构罢了。”

    中国古代是有传统风车的,而且是战国末期就出现了。但长相跟后世大家熟悉的西方风车、尤其是荷兰风车完全不一样。

    华夏传统风车,扇叶是竖直布置的,中间一根站立的转轴——简单来说,传统风车和荷兰西式风车的差别,就有点类似于换气扇和电风扇的差别。(注释有附图)

    诸葛瑾穿越后也注意到了,中国古代在风力应用方面,特别偏向换气扇那样的离心式,而不喜欢西方电风扇那样的轴流式。无论是从冶金鼓风机,还是磨面碾米的风车,都是一个思路。

    既然历史已经证明,电风扇式的更高效一些,诸葛瑾也不吝把去年搞冶金业技术革新时已经用过一次的手段,再平行移植到谷物碾磨加工上。

    反正他身边的木匠们已经弄过一次类似的事儿了,这次一通百通,很是顺利,短短几天就把新的实验型磨面风车造出来了。

    刘备被这个新玩意儿激起了好奇心,便吩咐船队靠岸,他要亲自上岸近距离视察。

    船队很快停靠到了南岸一处码头栈桥,刘备兴冲冲策马来到风车下,那架势浑然就像唐吉坷德一样兴奋。

    他甚至还像唐吉坷德一样,在风车叶子转过来的时候,用手虚扶了一下,想感受一下风的阻力有多大,然后才意识到风车扭矩极大,连忙缩手。

    “没想到这风力竟能比几头牛的拉力还大,我当年拉牛角时,好歹还能把壮牛拉偏,这风车叶却是难以阻慢分毫。”

    对自己臂力一直颇有自信的刘备,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机械力,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。

    随后他又走进风车内部,看到偌大一座风车,只有一个服徭役的民夫在看护。

    那民夫只需适时往碾槽里倒入新麦、再及时从下面承接面粉的过滤筛罗里取出麦麸,单独倒到一边。

    刘备抓起一把面粉看了看,这比他们原先吃的粗略脱麸的碎麦粒要细腻得多。

    刘备非常满意,让人记好账目、装了几袋面粉,表示这几天路上就要吃这种细面做出来的饼食。

    原先碾磨不够充分的碎麦粒面食,已经被他嫌弃了。

    看到磨面风车运作得这么好,刘备对诸葛瑾实验的晒盐法,也更加有信心了。掸了掸手上的面粉,刘备得意地一挥手:

    “走,再去看看子瑜这一个多月里,鼓捣出了什么样的盐田。看了这风车,我对盐田更期待了。”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