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157章 攻克伪都,大功告成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距离第一次进城劝说后整整半个月,袁涣再次坐上了寿春城楼上的吊篮,被袁军守将绞上城头。

    与半个月前相比,袁涣经过的这段路程,两旁的景色已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一路上,护城河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,羊马墙全部被砸塌,鹿角陷坑被填平,拒马全部被砸烂。

    单说把袁涣绞上城头的这座吊篮,半个月前,它是安装在女墙垛堞的一個定木滑轮上。

    而现在,那一段女墙垛堞已经被投石机轰没了,城墙主体也崩缺了一大块夯土,大约五六尺深的样子。守军只能像拔河一样,任由粗麻绳在夯土缺口上磨蹭,看的袁涣都有些提心吊胆的。

    他不怕被袁术处死,那样可以全他的气节。但如果从三丈多高的城头上,因为吊篮麻绳被磨断而摔死,那就太丢人了,死得毫无价值。

    踏上城头后,袁涣终于松了口气,左右飞快扫视一眼。

    立刻便看到一处处垛堞背后的阴暗角落,都有淤固的黑血残迹,甚至还有碎肉干不曾打扫干净。城楼的一根角柱也被砸断了,角柱上方的檐瓦城砖塌落下来一大片。

    寿春城被攻成了这幅惨样,这次出使的成功率应该会大不少了吧。

    袁涣心中琢磨着说辞和应有的语气态度,很快被人领到了城内的伪皇宫,再次见到了身着黄袍的袁术——

    袁术称帝时,也承认汉为“炎汉”,所以他这个“公路、当涂高者”是“土承火德”,时时刻刻都穿着土黄色的袍子。

    但不管袁术穿什么,袁涣这两次见到他,都只是称呼他“将军”。

    “将军,玄德公的大军,一日攻破八公山,想必你也亲眼看到八公山上的大火了。寿春的壕沟、城墙,也完全顶不住玄德公壕桥车和葛公车的强攻,假以时日,寿春必破。

    但玄德公不愿多造杀孽,不仅是不希望他自己麾下的袍泽折损,也是不希望寿春城内军民惨遭屠戮——玄德公麾下可是有不少将领,坚持希望武力破城的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坚信汉军完全做得到,而寿春是将军的伪都,如果武力破城,自当纵兵大掠,惩戒附逆贼民,所获想必颇为丰厚。是玄德公一再压着,才阻止了这种惨祸。

    玄德公始终坚信,抗逆者,义民也,附逆者,难民也。百姓无力选择,只是无辜被迫裹挟,望将军好自为之。将军快意恩仇,生平最后一搏,若不能与仇敌堂堂正正死战,却死在无仇之人手中,岂不有辱汝南袁氏之堂堂正正?”

    袁涣洋洋洒洒,把第二次组织好的台词说完,袁术果然已颇为意动。

    当然,这些台词其实也不是袁涣想的,袁涣只是个传声筒,把上面的精神领会透彻后,自己稍稍修辞组织一下语言。

    毕竟“抗逆者,义民也,附逆者,难民也”这么有高度的话,袁涣肯定是想不出来的。显然是某个人抄了后世的历史答案,然后稍稍改头换面调了几个字眼。

    不过,袁术终究没脑子解决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,在他犹豫不决、不知该不该信的当口,还是阎象跳了出来,帮君主分忧。只听阎象质疑道:

    “我军若肯放弃寿春而走,又如何保证刘扬州不会趁机掩杀、追击我等!而且这些事宜,在刘扬州的书信中都不曾详提,全靠你空口无凭转述,我们如何能信!”

    对于这个问题,袁涣倒是很诚实,他主动承认道:“玄德公身为汉臣,当然不能公然做出不追击伪逆的承诺,否则如何向朝廷交代。但是我军此前始终没有对寿春西北两面做出围困,也迟迟没有拿下淮北的下蔡,便是为了给贵军留下一条安全的淮河水道。

    我军战船至少也在下蔡、寿春以东驻扎。贵军撤走时,如若留下一部被放弃的人马,责令他们坚守数日。自然能卡住寿春、下蔡的淮河、淝水航道咽喉,使我军急切不得过。

    除此而外,我实不知还要如何保证。至于追击,贵军离去之后,玄德公自然会作势追击。但追击也定然不会超过淮南尹与汝南郡交界的阳渊县。

    如若还是不信,贵军可在阳渊县再留数千兵马,令其坚守阻滞。如此,我军未能攻拔阳渊,又如何继续追击贵军主力?不过有些话要说在前头,贵军出于提防之心,留在寿春、下蔡、阳渊的兵马,久后必然为玄德公所慑降,留得越多,你们的损失越多,自己看着办吧。”

    袁涣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,袁术觉得应该没问题。加上半个月前,阎象劝他派人去汝南,打探一下张勋在汝南的坚守情况。

    得知曹操的军队还没打下汝南郡治安城,更没能从汝水经新蔡进入淮河。所以袁术如果退到汝南郡,还是可以再坚持一段时间的。

    于是袁术终于拍板:“既如此,只要贵军遵守诺言,这几日撤去围困,不要逼得太近,我军派出斥候确认没有危险后,自然会在三日后撤退。

    但是在此之前,贵军要撤离城南的附亭、黎浆二镇,后退三十里。城东各部也要撤下八公山,不得窥伺我军动向。我走之时,会下令寿春守军至少坚守十日。希望你们不要多造杀孽!”

    袁术觉得让刘备军稍稍退远一点,安全感会好一些,避免耍诈被坑。

    袁涣看主要目的已经达成,也就懒得再讨价还价细节,以免节外生枝。

    他估计袁术肯定是想收拾一些财物带走,这也是和平撤军最大的好处了,可以保住物资。

    但相比于让三四万人不用死守城池,和平拿下,让袁术带走点钱财就带走好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双方达成初步接触后,袁涣回去把袁术开出的条件跟刘备说清楚。

    刘备果然也没讨价还价,就答应让城南的部队后撤三十里,城东的部队则暂时撤下八公山。协议达成之日,大约是八月二十四日。

    刘备做完这一切部署,也花了一天时间,做完后的次日,袁术也派出斥候四散而出,确认了一下敌情,发现刘备军确实稍稍退远了。

    于是这才在当天半夜前亥时,开了寿春东门,用筹集到的全部船只,走淝水水路把主力部队运了出去,一共三万人,还有些值钱的财物。

    因为船只不够,最后城内还剩了大几千人的老弱残兵和伤病员,让他们继续坚守,还吩咐留下的守将,必须在袁术撤退后十天才许投降。

    袁术亥时出城,到天亮时已经能抢到三个多时辰时间差。而且河对岸八公山高处没有汉军驻扎,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发现动向。

    一旦刘备以为他是按照约定次日白天再撤,那就又能为袁术多争取到几个时辰。

    袁术就是喜欢这种小聪明,哪怕已经如此狼狈。

    汉军那边,诸葛瑾和诸葛亮毕竟也不是什么全知全能的神,所以并没能料准袁术撤退的精确时间点。次日天亮后才发现了异常。

    这时已是八月二十七,随后刘备让各军重新压上,先把寿春团团包围,再让赵云那一路对下蔡也依法炮制。

    刘备一边派人做攻城准备,一边让人喊话劝降。

    守将倒也干脆,直接向刘备表示他们有王命在身,需要坚守十日才许投降,确保袁术已经跑远。

    刘备也不跟他们废话,说只给他们五天,五天后不投降,将来再破城就不算主动倒戈,而是被俘。

    五天时间已经够袁术至少逆流行船逃出三百里了,沿途还有袁术控制的其他县城,就是用轻骑兵追杀都追不上了。

    恩威并施之下,寿春守军半推半就,在熬了五天后,觉得也对得起袁术了,也不怕将来袁术万一翻盘会不会追究,然后在刘备的又一波如约而至威慑攻势下,打开城门向刘备投降。

    此后两三日内,下蔡、阳渊陆续被和平接收。整个过程中,刘备也装模作样又追击了一番,深入汝南郡境内百十里,但并无所获,也就虚晃一枪退了回来。

    这个姿态摆过了,也算是对得起曹操假借朝廷名义颁发的讨逆旨意,不至于在曹操那儿落下把柄。

    刘备清点了一下三城被留下断后的部队,至少又是万余人被汉军俘获。袁术在寿春周边的四万大军,只带走了三万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剩下的上万人,素质非常差,都是有计划挑剩下来的,刘备粗略看了看,只有两三千适合继续当兵,其他全部发遣屯田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九月初二午前,受降完毕、进入寿春城后,刘备志满意得地巡视了一圈,第一时间吩咐人把伪宫中的逾制之物全部拆掉。不过那些名贵的装饰和建材倒是没必要砸毁烧毁,完全可以挪作他用。

    然后,他就站在伪宫的台阶上,勉励众将:

    “顺利拿下伪都寿春!此番讨逆大业总算克尽全功!诸位都功不可没,无论是子瑜、孔明设计吓退袁术,还是云长益德等佯攻威慑,缺一不可!我自当上表朝廷,一并为诸将请赏!

    袁术残贼流窜汝南,流窜英霍山区,那也是曹操的事儿了,我军已经把扬州境内被袁贼占据的土地,每一城每一寸都拿回来了!可喜可贺!”

    关羽张飞等武将齐声为贺,其中张飞忍不住兴奋地大大咧咧嚷嚷:“大哥,攻破伪都之大功,曹操怎么也得封大哥一个车骑将军了吧!”

    关羽连忙在旁边阻拦了一句:“三弟不得胡言!曹操自居车骑将军,怎舍得以此职授人?除非是曹操厚颜,先把自己升为骠骑将军。”

    张飞一脸不爽:“曹操不就是仗着迎天子迎得早了些,他于讨逆有多大功劳?连寿春都是我们打下来的!”

    最后还是刘备亲口制止:“益德!封赏自有朝廷公论,岂得妄议!

    何况今日之战虽胜,终究有些侥幸。袁术并非死于我手,可能还会负隅顽抗、在汝南挣扎一年半载,我等自当谦退!”

    张飞听刘备都亲自开口呵斥了,这才住嘴,讨了个没趣。

    好在关键时刻旁边还有诸葛瑾、诸葛亮在,他们的身份很适合打圆场,于是出来缓和氛围:

    “主公所言甚是,主公的官职、爵位,确实不该自请,可由陛下斟酌独断,方显我军对朝廷之尊奉,甚至在曹操之上。

    不过麾下诸将的功劳,陛下远在许都,也不甚清楚,还是在奏表中一一建言,再请陛下定夺,也好给陛下提供一个参考,免得忧劳圣心。”

    刘备闻言,立刻顺水推舟答应了。他本就是情商极高之人,哪能不知道诸将跟着他搏前程,都想尽快高升。他自己的官职不好开这个口,为手下人开口则是全无压力。

    以他现如今左将军的身份,表几个杂号将军已经是很合适的了,并不存在逾越。所以麾下众将,也就一个诸葛瑾,因为已经是伏波将军,得看朝廷的意思,其他人他刘备自己都可以“建议”。

    当下刘备便吩咐在城中设宴庆功,随后又找来孙卲、孙乾、简雍,跟他们商议写奏表的事情。

    此番平定庐江、伪淮南尹二郡的过程中,论攻坚的功劳,最大的还是关羽,毕竟独当一路,拿下濡须、居巢,又跟太史慈合力打下舒城。至于最后的合肥和寿春,算是诸将一起努力的结果,谈不上谁明显功劳更大。

    甘宁的攻坚功劳排第二,毕竟是独力攻下皖口、皖城,但他和太史慈是分享南路军的攻坚任务的。至于诸葛瑾,他对南路军有全权统筹,但诸葛瑾地位太高,刘备只要提到他做了什么,不用写表他什么官职。

    攻坚功劳排名第三到五的,分别是赵云、太史慈、张飞。

    赵云是因为超额完成了任务,额外攻破义成(蚌埠/凤阳),否则按照原计划,他跟张飞一样,都只是佯攻,应该排在太史慈之后。但赵云自己争取到了机会,终于有望追平太史慈和甘宁的官职。

    而斩将、破军俘获的功劳方面,赵云和张飞明显高出其他三将一截。赵云截击打崩了纪灵,还击杀了纪灵。张飞则是最后蹲到了刘勋,生擒刘勋,对合肥的迫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

    把斩将、俘获的功劳和攻坚的功劳全部核算下来。最终就变成了关羽、赵云第一梯队,张飞、甘宁旗鼓相当,而太史慈稍稍落后。

    不过考虑到太史慈已经是校尉了,他在刘繇麾下归顺过来时起步比较高,相比之下甘宁此前还是“都尉大圆满/半步校尉”,这次争取两人都平级升到中郎将,也算是公平。

    孙乾便按照刘备的意思,把众人功勋一一写明白,再加了一些辞藻修饰,请刘备亲自过目。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