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一百一十八章:开发矿产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建威十七年八月。
  
  十万移民到达汉东省。
  
  另外还有十万迁入北和省,五万迁入邛海省。
  
  如今关东地区,九州和虾夷地都已并入汉海王国。
  
  原先在这土地上的倭奴国人全部迁走,只留下了土地。
  
  关东地区包含了后世则静冈县,群马县,枥木县,埼玉县,东京都,神奈川县,茨城县,千叶县。
  
  以关原为界,由北面伊吹山,西面笹尾山,天满山,西南方向的松尾山,东南方向的南宫山所围成的东西八里多,南北四里多的盆地组成的关原地区是整个日本从东到西的要道。
  
  而关东,关西也是由关原为中心的。
  
  当然如今汉海王国所占据的关东并非关东全部。
  
  只是把平原地区占领了下来。
  
  之所以掌控关东平原。
  
  一是因为这里是倭奴国最肥沃之地,掌握了这里,便可遏制倭奴国的崛起。
  
  二便是这里是整个倭奴国东出海洋的必经之路。
  
  控制这里,倭奴国想要由东出海,基本没可能。
  
  这也是汉海王国占领九州和虾夷地的原因之一。
  
  更别说关东西北部的大山,高地,高原里还有很多金银铜铁等资源。
  
  虽然日本是个资源贫瘠之地,但是刘守义可不介意把日本仅有的资源都掠夺过来。
  
  反正如今倭奴国怎么样都有一千多万人口,拿来挖矿更好。
  
  这便是和倭奴国签订合约中特别强调汉海王国获得日本的开矿权,可以自由开矿的原因。
  
  如今汉海王国想要发展,资源是非常重要的。
  
  东洲,西洲等地的据点已经开始建设中,等建设完毕,汉海王国便会组织探险队对东洲内陆进行探查,并且探查东洲的资源。
  
  之后便是募集土著,去挖矿了。
  
  挖矿哪怕是在后世,也是极为危险的工作。
  
  地面塌陷,泄出瓦斯爆炸,水淹,自燃以及吸人粉尘和各种有毒气体等,都是矿洞作业的危险来源。
  
  所以刘守义可不会考虑用汉海王国的国民去挖矿。
  
  东洲土著,倭奴国人,俘虏,罪犯等便成了挖矿人力的绝佳选择。
  
  本来这个时代人口就不多,所以不是十恶不赦或者罪大恶极之徒,刘守义自然犯不着把他们都杀死。
  
  整个汉海王国国内,只有叛国罪和泄密罪是诛灭三族,杀人放火,拐卖儿童等罪是斩立决,其他无论多么严重,都不会杀头,而是流放南屿洲挖矿。
  
  当然马上又有倭奴国和东洲成为流放地。
  
  只要有挖矿的地方,就会有罪犯流放过去挖矿。
  
  人口既然不多,那么就得好好利用才是。
  
  总比让汉海王国的国民去挖矿好吧。
  
  兵役营负责探矿,安国军负责保护矿产安全和监督,土著和罪犯负责挖矿,已经成了汉海王国的习惯。
  
  当然不仅是挖矿,修路,挖掘运河等工作有些也是土著和罪犯负责。
  
  就比如已经开工的永通渠,便是用昆仑奴和马穆鲁克的奴隶,部民负责挖掘。
  
  移民完成后,兵役营各部开始对北和省,汉东省和邛海省矿产进行探查。
  
  这之中除去金,银,铜,铁四种资源外,还有邛海省的煤炭,特别是石灰石成了兵役营探查的重点资源。
  
  兵役营完成探查后,安国军便出动将矿山封存起来,开始从倭奴国人中找人开始挖矿。
  
  当然如今开挖的矿山以北和省与邛海省为主,汉东省主要的任务还是以与倭奴国通商,作为往返南北的基地。
  
  如今整个江户湾都已为汉海王国所有。
  
  刘守义便专门命人将江户湾改为东宁湾,并对汉东市各河流,河川进行改名,全部改成汉名。
  
  当然邛海省和北和省内的海湾,海岛,海峡,高山,河流,河川,湖泊也都全部改为汉名,尽罢倭奴国地名。
  
  这基本成了刘守义与汉海王国的习惯。
  
  每占领一地,都会对各地地名进行更改。
  
  如此从根本上消除原有国家文化的影响。
  
  这也得益于这个时代真正读书,学知识的人很少。
  
  各国大部分百姓都是不读书,不识字的。
  
  所以更改名字,在教授这些百姓,同时在把那些掌握了知识,但又不顺从的人要么杀之,要么送去挖矿,修路当苦力去。
  
  加上以阅文馆为代表一批图书馆建立又焚毁了除去农学,医学,科学以外的全部书籍著作。
  
  而这些也被选择性的吸纳入了汉学中。
  
  对汉学有用的就留下,没用的焚烧。
  
  如此数十年后,还会有何人记得。
  
  建威十七年十二月,六万倭奴国人被送到各地矿山中,在兵役营和安国军的监督下,开始了对矿山的初步开挖。
  
  而三省中,道路,桥梁,码头,水渠,开荒,种地等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。
  
  第二师,第四师和第六师也都分别驻扎三省,以防不测。
  
  骑兵第一师则返回了台湾的驻地。
  
  如今汉海王国已经拥有了两个直辖市,十六个省和二十六个海外都护府。
  
  遍及南洋,西海,西洋,北海,东洋,东洲,西洲,汉安洋,汉东洋等地。
  
  人口四千四百八十八万多人。
  
  真可谓是当世大国。
  
  而东洲,西洲的据点建立完毕后,各地兵役营,安国军便会组织人力开始考察,开挖各地矿产,修建连通各地据点的道路,当然还有那条位于中盛都护府的运河。
  
  如今连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运河已经开工两年时间,三百万劳力日夜轮班开挖。
  
  预计再有个三五年,运河便会挖通。
  
  永通渠,采用中间向两边挖的方式,长约四百里,宽度也有两百米,深度最深处有四十米的深度,最浅处也有二十五米。
  
  如此足可保证两艏大船并排而走。
  
  由中间向外挖,一直挖掘到红海和地中海的出口。
  
  之后再挖通两海,使海水进入运河之中便可。
  
  至于运河的流向,据兵役营中的勘探老手判定,运河会从地中海流向红海。
  
  因为红海的盐度更高。
  
  如此一条运河便算完成。
  
  而有了这条运河,足可保证汉海王国的商品会源源不断的运到欧洲贩卖。
  
  而欧洲的商品也可以通过这条运河,运往东方。
  
  如此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必然大受打击。
  
  欧洲的船队还会不会到达西洲南部的西拓角都是问题。
  
  这也是刘守义要下大力气修建这条永通渠的原因。
  
  如果说中盛地区的运河主要是方便了汉海王国自己。
  
  那么永通渠不仅连通了汉海王国和欧洲各国,也从根本上打击了欧洲大航海的势头。
  
  有了这条运河,谁还会冒险去面对死亡的禁区呢。
  
  毕竟在这个时代,航海是一件极为危险之事。
  
  后世看着哥伦布,麦哲伦这么风光,可是确不知道这背后又有多少人葬身大海之中。
  
  毕竟不是每个国家,每个人都有如汉海王国这般的外挂加持。
  
  但是即便如此,汉海王国这些年也因为航海死亡了数万人之多。
  
  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。
  
  刘守义所能做的只是利用自己的知识,尽量避免损失而已。
  
  ……
  
  ……
  
  ……
  
  建威十八年,大明天顺六年二月。
  
  汉海王国与倭奴国之间的战事辗转传入了大明之中。
  
  朱祁镇看着手中的情报,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当中。
  
  
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