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正文 第二十九章 南风悬兮谁含笑 中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娉望嘟着小嘴不做声,徐长吟转而问向罗拂:“东西都拾掇好了?”

    罗拂回道:“是,按您的吩咐,兑了碎银,衣裳也请绣庄制得素净些。”

    徐长吟臻首,“此去少则三月,多则六七月。你们在府里,要谨言慎行,不要去得罪了人。遇事可与嫣夫人说与,她会照拂你们的。”

    娉望叹了口气:“娘娘,此行当真不能带上奴婢们?您和王爷身份尊贵,身边没有人侍候,也没有人护卫,奴婢实在是担忧呀!”

    徐长吟一笑,“在半郊林时,我们不也如此过着么?你且安心就是了。况且,皇上言之不能带护卫,却非无人护卫。”毕竟,出行的乃是三位皇子,明面上不带侍卫,暗地里定然有人侍随。

    寝卧寂谧,朱棣走将而入。

    香灯半卷,徐长吟倚榻持卷,闻声掀眸,脸上露出一抹讶异,似乎在意外他竟然会回房来。她动了动唇瓣,欲言又止,起身见礼。

    朱棣顿足盯着她,一拢眉头,“怎么,不希望我回房?”

    徐长吟干巴巴一笑,“明日将往中都,王爷怎地不陪一陪汝嫣?”

    朱棣眉头愈攒,不答反问:“困了?”

    徐长吟摇首:“许是想着明日就要出门,倒有些睡不着。”去了中都,除却秦王与邓氏,晋王与谢氏,再无他人。真正过一过平民小老百姓的日子,尝一尝或辛苦或和乐的日子,确实令她有些雀跃。

    朱棣眼神闪烁,缓缓说道:“既然不困,陪我走吧!”

    徐长吟一怔,“去哪?”

    朱棣逐字吐出:“中都!”

    京郊十里,两匹黑神骏披星带月的疾驰着。

    明月悬空,前方的路带着深夜的雾露,幽幽朦朦。骏马踏尘奔驰,马蹄的回响声在山涧间回荡。幸而是郊野之处,也不怕扰了宁静。

    徐长吟策马疾奔,风声呼呼地刮得双靥生疼,但她未吭一声,紧随朱棣之后。

    驰骋泰半,夜色更沉,寒意更甚。

    骤然,朱棣一勒马缰,神骏扬蹄而立,缓缓歇了下来。徐长吟随之也勒住马,奇声问道:“怎么了?”

    “歇会吧!”朱棣跃将下马。

    徐长吟求之不得,忙不迭也下了马。一下马,她便小声打了个喷嚏。

    朱棣乘着月色看她一眼,默不作声的从包袱中取出一件披风,朝正四下观望的徐长吟走了过去。

    徐长吟环顾四下。寂野凄迷,树木森森,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,也不知是甚么地方。她一回眸,正欲问向朱棣,适巧他探手过来,替她披上了披风。她脸蛋微赧,自行系好披风,退开些许,问道:“如此出京,当真无事?”她再再也未料到,朱棣竟然会真的带她漏夜出城,直接去往中都。

    朱棣另取了一件披风披上:“父皇已然示下,此行不得宣扬,故而明日并无出行仪礼。另外,我已向父皇禀明会先行前往中都,无需担心。”

    徐长吟轻挑眉尖,他是一早就计划好了?她从马背上取下水壶:“还有多少路程?”

    朱棣望眼幽黑的前方,“二个时辰。”

    徐长吟将水壶递给他,信口问道:“为何要急急上路?”她着实不知他漏夜赶路的理由。

    朱棣接过水壶饮了口,“与二哥三哥同行,必是繁冗迟缓,先行一步,省些事端。”

    徐长吟撇唇,却也认同了他的话。秦王与晋王素来讲究排场,此番虽有圣谕不得张扬,然以他们的脾性,轻车简骑是断然不会的。若真同行,一日的路途指不定会走成二三日。

    歇息了片刻,二人复又打算上路。

    徐长吟系紧披风,一阵寒风袭来,她冷不丁又打了个喷嚏。朱棣立即低首看向他,皱眉道:“上来!”

    “诶?”徐长吟一脸错愕。

    朱棣向她伸出手,其意不言而喻。

    徐长吟干咳连连:“我没事,不过风……啊!”她还未拒绝完,朱棣已二话不说的拉住她的胳膊,将她拽上了马背。

    朱棣哼了一声:“逞能并不聪明!”

    徐长吟一呶嘴,若非他三更半夜的赶路,她用得着“逞能”么?

    朱棣扬鞭,却未再急急赶路,而是信马由缰,缓缓而行。

    星月笼罩,陌路徜徉,一骑二人,两厢默然。

    徐长吟坐在朱棣身后,由他挡着风,加之这会儿行得慢,倒也不再觉得冷。加之紧挨着他的身子,隐约间能感觉到他温暖的体温,这让她的心又怦怦一阵乱跳,脸也微微热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可曾与人共乘一骑?”朱棣话音倏然传来。

    徐长吟平静下心绪,顿了顿方道:“二表姐、三表姐、娉望……”

    “可有男子?”

    徐长吟疑惑的盯着他的后脑勺,如实回签:“恭儿、爹爹、沈公子……”现如今,还有他。

    听及沈公子,朱棣顿时侧首看了她一眼,表情莫测:“你似乎与沈度甚为投契。”他可未曾忘记,那晚沈度抱着她到王府的情景。

    徐长吟未觉有异,微微一笑,“沈公子人中骐骥,我自是钦佩。”

    朱棣收回目光,未再出声。徐长吟对他一会热,一会冷的态度也算习以为常,也未再吱声。

    夜已深,一股倦意渐渐向她袭来。

    朱棣忽地又问道:“离开燕王府后,你欲往何处?”

    徐长吟掩唇打了个呵欠,“青城山!”

    “蜀中?”朱棣显是意外她的答案。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徐长吟予以肯定。

    “为何?”

    “想去便去了。”徐长吟似是而非的回答。

    她的敷衍使得朱棣不甚愉悦,“不信任我?”

    徐长吟倦懒的承认:“若告诉了您,哪里还来得自由自在?”

    朱棣不说话了,徐长吟也微微瞌上双眸,“您可有想去的地方?”

    朱棣目视前方,“千里锦绣,万里江山,何处不想去?”

    徐长吟闭着双眸,迟缓颔首,赞同他的话:“若能览尽山岳、阅尽河川,此生不枉矣。”

    朱棣未语,倏而,他背脊微沉。侧首一瞧,却是徐长吟伏在他背上睡着了。他嘴角微扬,深目锁住她恬静的睡颜,低沉的嗓音仿佛要渗入幽木山野里:“不枉矣,你又可愿与我览尽这盛世河山?”

    中都二十里地,两山夹峙的山涧旁岩峦重叠,林壑秀美。幽幽徜徉的山涧间,信马由缰而来一骑骏马。

    朱棣持缰缓行,墨色的披风迎风猎猎,冷峻的面庞淡然如常。徐长吟肩披银披风,闭着双眸伏在他背上,双臂不自觉的搂着他的腰身,殷唇微扬,睡得甚是香甜。

    远远地,已能望见中都城的轮廓。城郊的陌路,贩夫走卒已是熙来攘往。

    直至到了洪武门,徐长吟复被喧扰的声响吵醒。她一睁眸,猝然便见一名小贩挑着两筐肥鸭子站在马侧,而筐篮中的鸭子正呱呱地叫唤得热闹。她迷茫的与篮中的鸭子对视数会,霍地直起身,妙目一溜,已知身在何处。

    皇城笼罩在清晨的薄雾里,气势雄伟的城楼前车马骈阗,正秩序井然的排队进城。

    “醒了?”朱棣的声音传来。

    徐长吟罩上风帽,颇是不好意思的低声道:“怎地不叫醒我?”往城门望去,差不离还有盏茶时分才能入城。

    朱棣略转身,徐长吟未在他脸上发现丝毫倦容。

    “入城后,这马便不能骑了。”

    徐长吟也不奇怪,臻首道:“是寄存于何处?”

    朱棣摇首:“入了城,见谁顺眼,这马就送了谁。”

    徐长吟神情古怪,但瞧他并不似玩笑模样,始知他是说真的。她心中嘀咕不已,燕王府中的宝驹,哪一匹不是价值千金?他倒是大方如斯,见着顺眼的人便相赠么?

    城门官仔细查过官凭路引,遂放朱棣与徐长吟进了城。二人具是头一回受盘查,倒无丝毫不适,反觉有些新鲜。

    进了城,二人未再骑马。举目望去,宽阔的洪武街马咽车阗,街道两旁,商铺鳞次栉比,人潮熙攘,一派繁华景象。

    “中都竟是如此欣荣!”徐长吟不禁感叹。

    朱棣牵马慢行,悠闲的欣赏着中都的风情,而徐长吟亦是兴致盎然的四处观望着。

    一身朴素的二人并未引起过多注意,不过他们所牵的宝驹倒是引来不少识货者的侧目。

    “如何,可有看顺眼的?”朱棣问向徐长吟。

    徐长吟溜目一瞧,人烟如潮,单凭一眼,也瞧不出甚么来。她侧首问向朱棣,“您呢?”

    朱棣不答,“你有何建议?”

    看来,他亦未看中甚么顺眼之人。徐长吟轻笑,“简易的法子倒是有一个。”

    朱棣抬了抬下巴,显是示意她说下去。

    徐长吟纤指一抬,指向不远处。那是一间铁铺,铺子旁有一小块空地,栽着两株古榕树,树前有个卖豆腐的小贩正在张罗生意。

    “将马绑在树下,谁想要,解了绳,自行牵走即是。”

    这法子果真简易!

    朱棣挑眉,但也未反对,往她所指方向走去。

    徐长吟牵马于后,不多时,到了空地,二人果真将宝驹各系于一株古榕树下。徐长吟瞧向四周,并无人注意他们。她取下包袱,与朱棣对望一眼,相继往前行去。

    “不知何人会牵走它们。”徐长吟突地小声道。

    朱棣睇向她,“想知道?”

    徐长吟勾唇,“您就不想知道?”

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